净网行动:警惕票圈陷阱,守护购票安全

发布于:2025-07-16 阅读:0
暑期演出市场升温,热门门票一票难求,不法分子趁机设“票圈陷阱”。本文揭露代抢票、内部票、带入票等骗局,介绍风险与案例,还给出防骗指南,助你安全购票,守护财产与信息安全。

2025年暑期,演唱会、体育赛事、热门展览等文化活动扎堆上演,抢票难问题让不少消费者陷入焦虑。与此同时,票务市场暗流涌动,代抢服务、内部录入票、黄牛带入等“票圈陷阱”频现,甚至衍生出诈骗、信息泄露等新型犯罪。

票圈陷阱

代抢服务看似便捷,实则暗藏巨大风险。消费者需将个人身份证号、姓名等敏感身份信息,连同演出原票价及代抢服务费用一并支付给商家。然而,代抢商家可能将个人信息转卖至黑产链条,用于电信诈骗、网络贷款等犯罪;部分代抢者使用外挂软件攻击票务系统,导致正常购票者无法访问,甚至引发系统崩溃;不法分子还会以“保证金”“加速费”等名义层层加价,最终卷款跑路。

例如,2025年7月,上海大学生小刘在微博看到一则演唱会代抢信息,对方声称“与官方合作,成功率99%”。小刘按要求提供了个人信息并转账800元后,对方以“系统故障”为由要求再次转账,最终失联。经查,该团伙通过虚假抢票软件骗取信息,已导致全国200余名消费者受骗,涉案金额超30万元。

代抢票

内部票陷阱则是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骗局。他们会宣称自己有“官方录入票”“内部渠道”,通过伪造邀请函、冒充客服等手段,诱导消费者点击虚假链接,最终窃取资金。如2025年6月,江苏南京的李女士因轻信“内部录入票”骗局,损失2.3万元。

带入票同样不可取。黄牛通过多种违规手段协助购票者进入演出场馆,购票者进场后需自行寻找座位,可能涉及躲避安保人员巡查、伺机蹭占他人座位或找寻空余座位等行为。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场馆规定,更可能涉嫌违法,还可能导致人身伤害。

带入票

为保障自身权益与安全,民众需提高警惕,掌握防骗技巧。购票应通过大麦网、猫眼等官方授权平台,切勿将个人信息交予第三方;对“官方录入票”“内部渠道”等说辞保持高度警惕,不扫描不明二维码,不点击不明链接;坚决不购买黄牛的“带入票”服务。

公安部“净网行动”持续发力,构建“技术防+法律惩+群众防”的三维治理体系。技术拦截方面,与票务平台合作,部署AI反诈模型,实时识别虚假链接、外挂软件;法律严惩方面,对代抢、诈骗、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等行为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;群众教育方面,通过“以案说险”栏目,曝光典型案例,提升公众防范意识。

在这场票务市场的“净网行动”中,消费者既是受益者,也是参与者。只有提升防范意识,拒绝“捷径”诱惑,才能让票圈陷阱无处遁形,让文化消费真正回归安全与美好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净网行动 票圈陷阱 代抢票 内部票 带入票 购票安全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