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蝉灾来袭:揭秘今年蝉大量出现的原因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0
近日,上海蝉数量剧增引发关注。专家称今年是蝉“大年”,不同品种叠加。气候适宜、城市绿化好为其繁衍创造条件。虽带来噪音、滴液困扰,但蝉是生态一环。本文带你了解蝉多原因及应对办法。

随着盛夏来临,上海市民被一件事搅得心烦意乱——今年蝉的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,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。有人被夜间蝉鸣吵得无法入睡,有人被树下滴液困扰。那么,为何今年蝉大量出现?树下滴液又是何物?是否对人体有危害呢?

上海蝉多

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介绍,蝉存在“大小年”现象,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有关。比如蝉卵秋冬季孵化入土时,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其后续生长。今年遇上蝉的“大年”,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,多种类同时迎来“大年”,使得蝉的数量格外多。而且,这一现象与今年高温没有太大直接关联,每年蝉在我国出现概率本就大,只是种群数量有差异。

对于市民反映的“滴水”现象,周兴苗解释,这些液体可看作是蝉的尿液。蝉以植物汁液为食,其肠道会将吸收的汁液部分排出。这种液体除水外,还含氨基酸、糖类等营养物质,带有甜味,但对人体和衣物无害,只是会带来心理不适和清洁麻烦。

蝉鸣较往年明显也是因遇上“大年”,这是雄虫成熟阶段的求偶行为,与城市照明、绿化等关系不大。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大,古人在诗经中便有记载,这是大自然一部分,也是夏天标志,可自行前往无蝉鸣处。至于滴液现象,可通过打伞等物理隔绝方式应对。

蝉鸣

从气候方面看,今年上海的气候条件为蝉的生长提供了“三重利好”。上海市林业总站昆虫研究室主任陈明华解释,过去三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,土壤冻结期缩短,若虫越冬死亡率降低。2021年上海夏季降水量适度减少,有利于蝉若虫存活。加上今年5月气温平稳回升,羽化成功率创下新高。

城市绿化的发展也为蝉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空间。近年来,上海大力推进“生态之城”建设,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。悬铃木、香樟、柳树等蝉喜爱的树种随处可见,这些树木不仅能为蝉提供充足食物来源,还是它们产卵的理想场所。每一棵健康的乔木,都能承载数十只蝉完成生命周期,绿化面积的扩张,直接提升了蝉的生态容量。

不过,从生态角度看,蝉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蝉的若虫在地下生活时,通过挖掘洞穴,能疏松土壤,改善土壤结构;成虫羽化后,又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,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,维持着城市生态的平衡。

城市绿化

面对蝉群激增,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已启动应急响应。在世纪公园试点区,工作人员采用物理防治法,在树干1.5米处缠绕20厘米宽的粘虫带,单棵树日均捕获成虫17只。同时引进声波干扰设备,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声波驱散聚集蝉群。对于普通市民,专家建议在住宅区定期清理树下落叶,破坏若虫栖息环境;庭院种植薄荷、迷迭香等驱虫植物;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。

预计8月下旬蝉群数量将自然回落,但专家警告,如果不采取长期生态调控措施,明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。上海蝉群爆发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失衡的典型案例,城市管理者正在重新审视绿化策略,科研机构也在加速开发生物防治技术。我们应学会与这些小生命和谐共处,感受自然的韵律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上海 大小年 城市绿化 生态平衡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