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铁站“去泡面化”引热议,公共服务如何平衡多方需求?

发布于:2025-08-15 阅读:1
近日,广州东站等高铁站下架泡面引发热议。铁路部门称是为维护环境卫生,但此举引发争议。支持者认为可提升乘车体验,反对者强调泡面经济实惠。铁路部门正探索平衡方案,如试点专区、改革餐饮供给等,本质是服务供给与旅客需求的矛盾。

近日,#高铁去泡面化#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有网友发现广州东站等高铁站悄然撤下了所有方便面,旅客连借用热水都被婉拒。站方回应称,动车组列车需维护环境卫生,所以高铁站均不售泡面,但旅客可自带。

高铁站

这一举措并非个例。早在2024年3月,上海虹桥站就率先实施“无泡面化”,如今全国已有超30个高铁站跟进。铁路部门这样做,主要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。

从环境因素来看,高铁车厢密封性强,新风系统每小时换气次数有限。泡面的浓郁气味容易在车厢内长时间残留,一桶泡面的气味在时速300公里的列车内至少需要40分钟才能完全消散。泡面蒸汽中的油脂分子还易形成气溶胶,对孕妇、儿童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极不友好。而且,泡面汤汁洒漏的情况时有发生,增加了列车保洁的难度和滑倒风险。

从时间因素来讲,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,高铁旅行时间普遍缩短,理论上减少了旅客对泡面的依赖。

另外,根据国铁集团《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》相关规定,泡面属于可能严重影响列车环境卫生的食品,所以高铁站不售卖方便面食品,但旅客可自行携带。

然而,“去泡面化”政策也带来了不少问题。对于很多长途跋涉的旅客、预算有限的学生和务工人员等群体来说,泡面价格低廉、食用快捷,能快速解决吃饭问题。一旦站内停售,旅客要么花更高的价格购买高铁盒饭,要么得提前在站外奔波采购,增加了出行成本和麻烦。

“不卖”但“可带”的规定也有些尴尬,旅客自带泡面却可能因为没有热水而无法食用,使旅客权益受损。此外,像泡椒凤爪、卤味等食品也有气味,却没有被限制售卖和食用,这种“选择性限制”,让规则的公平性受到质疑。

去泡面化

面对争议,铁路部门开始探索平衡方案。一方面,他们采取了“柔性引导”策略,停售泡面的同时,推出低气味替代产品并优化餐饮供给。广州东站、白云站等车站的便利店已上架捞面、拌面等速食,价格约12元/份,略高于传统泡面。

另一方面,铁路部门也在进行一些试点工作。广州南站试点“气味友好专区”,在餐车设置独立通风的10人座区域,供旅客食用泡面等气味食物;12306平台新增“餐食偏好”选项,购买动车组车票时可勾选“需热食”或“忌气味”,系统将据此调配餐车供应。

更根本的变革在于餐饮供给侧改革。8月15日,广铁集团宣布与多家连锁餐饮品牌达成合作,推出15元起“平价热食套餐”,包含酸辣粉、自热米饭等低气味选项。同时承诺“2元矿泉水、15元盒饭不断供”,并接受旅客实时监督。

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认为,高铁可借鉴航空餐饮经验,开发“气味指数”分级体系,对不同食物实施差异化管理。例如,允许无汤干食在普通车厢食用,含汤食物需在指定区域食用,并通过智能通风系统实时调节空气质量。

公共服务

这场“去泡面化”争议,本质上是高铁服务供给与旅客需求的结构性矛盾。它也提醒我们,公共服务的升级不是剥夺选择,而是创造更好的选择。铁路部门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,应加大平价餐食供给,优化车厢通风系统,探索分区管理模式,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带着温热的胃和尊严抵达远方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高铁站 去泡面化 公共服务 旅客需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