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“特供”生意:乱象背后的消费陷阱与行业困境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0
近期,“特供”相关话题引发关注。13.2万瓶“特供酒”被销毁,其背后是消费陷阱与市场乱象。山姆会员店也因选品问题遭会员不满。“特供”生意看似诱人,实则隐藏诸多问题,监管与消费理性缺一不可。

“特供”,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,在商业领域却时常引发诸多问题。从“特供酒”到山姆会员店的“特供”模式,都暴露出消费陷阱与行业困境。

特供酒

12月24日,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“特供酒”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,13.2万瓶“特供酒”及9.2万件包材被销毁。这些所谓的“特供酒”,大多是低价酒灌装,甚至是酒精、香精加色素勾兑而成。它们打着党政机关和军队的幌子,欺骗消费者,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。

“特供酒”之所以有市场,一方面是部分消费者认为“特供”能标榜身份、体现品位;另一方面,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,不惜违法违规。监管部门虽一直严厉打击,但“特供酒”乱象仍禁而不止。如今,一些不法分子还转移到线上,利用直播销售“特供酒”,加大了监管难度。

山姆会员店

同样,山姆会员店也陷入了“特供”困境。山姆被视作会员制超市标杆,曾深受中国中产阶层喜爱。然而,近年来,其选品问题引发会员不满。会员们抱怨山姆如今的选品不如从前,一些非会员专属商品的出现,让他们觉得会员费成了智商税。

山姆在中国的经营模式类似“特供”生意,通过筛选稀缺商品、定制化竞标等方式,维护精致中产的消费体验。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供应链和品控压力,负面消息不断。其实,零售行业的盈利、效率和体验是“不可能三角”,山姆也受限于此。

“特供”生意不应成为消费陷阱。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,不被“特供”噱头迷惑。监管部门需持续加强监管,加大惩处力度,维护市场秩序。商家也应诚信经营,以品质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。只有这样,才能营造健康、公平的消费环境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特供酒 山姆会员店 特供生意 消费陷阱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