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商品馆热度消退,闭店潮背后的商业反思

发布于:2025-07-22 阅读:1
曾经红极一时的俄罗斯商品馆如今在多地出现闭店潮。其兴衰背后,是虚假宣传、价格虚高、加盟乱象等问题作祟。随着监管介入和消费者理性觉醒,这类商品馆热度不再。未来俄货市场或回归透明渠道,消费者也会更重品质。

去年年底,以蓝色招牌为标志的“俄罗斯商品馆”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然而,不少消费者发现,这些打着俄罗斯名头的门店,所售商品很多产自黑龙江等地。以杭州为例,潮新闻对此展开调查,揭开了其中诸多问题。

俄罗斯商品馆

今年1月初,多家“俄罗斯商品馆”被立案调查,甚至引发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回应。时隔数月,记者再次走访发现,不少开在商场中庭的“俄罗斯商品馆”已撤店。杭州上城区国芳天街商场一楼中庭的“俄趣哆”俄罗斯商品馆,上个月还在营业,如今已被围挡围起。商场工作人员称,该店只在“年货节”期间开设,2月底撤铺。同样,上城区西子丁兰广场的“俄罗斯商品馆”也一两个月前就消失了,顾客韩女士表示,这类店顾客不多,且很多商品是国产,价格还贵,是“智商税”,朋友大多不会购买。

仍在运营的门店生意也大不如前。杭州新天地购物中心的一家“俄罗斯商品馆”,招牌从“俄罗斯国家馆”改成了“商品馆”,标语也从“俄罗斯优选进口食品”变为“优选进口食品”。店内店员整理货物时,顾客寥寥无几,入口处摆满了临期打折和促销商品,还有“59元代100元”的优惠活动。店员称,工作日顾客少,现在生意比年前差很多。武林路的“俄罗斯商品馆”情况类似,店内无顾客,也有商品在做促销,如俄式提拉米苏蛋糕有“第二件1元”的特价。

闭店潮

记者以投资加盟身份咨询杭州一家“俄罗斯商品馆”店长,店长坦言,如今生意一般,客流量比高峰期减少一半以上,日客流量仅200人左右。刚开业半个月业绩达100万元,现在口碑差、库存多,只能降价亏本销售,日均营业额5000 - 8000元。另一家店长表示,客流量减少约30%,生意受影响原因众多。一方面,杭州此类门店增多导致生意分流;另一方面,不正规展销会售卖假冒伪劣产品,以及“俄罗斯商品馆卖的不是俄货”的讨论,都影响了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的口碑。不过,该店长表示会继续开店,并更规范化运营,如分区摆放商品、标注俄货与非俄货,让店员提醒顾客看中文标签。

新零售行业观察人士鲍跃忠指出,俄罗斯商品赛道鱼龙混杂,真假难辨,削弱了消费者信任度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称,去年是“俄罗斯商品馆”的高光时刻,但随着“挂羊头卖狗肉”、以次充好等问题频出,其走向衰落。要长久经营,最终还是要靠品质。

虚假宣传

从更广泛的视角看,俄罗斯商品馆在杭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多地遭遇大规模闭店潮,其生命周期之短令人唏嘘。其陨落的核心问题在于商业模式不可持续。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,如将国产商品贴上俄标冒充进口,线下售价远高于线上,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,导致情绪消费快速退潮。同时,加盟失控也是重要原因,一些商家盲目扩张,门店质量参差不齐、管理混乱。这种投机型商业模式,缺乏品质支撑,注定被市场淘汰。

随着闭店潮加剧,未来俄货市场或将回归跨境电商、官方授权店等透明渠道。消费者在购买俄货时,也会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和来源,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消费陷阱。俄罗斯商品馆的兴衰,为商业市场敲响了警钟,提醒商家诚信经营、注重品质才是长久之道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俄罗斯商品馆 闭店潮 商业秘密 虚假宣传 消费市场

相关文章